第235章 权定江东

《三国:最强谋士》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话说赵尘拿下九江郡和庐江郡,便书信给豫章郡太守诸葛玄。

理由很简单,就是想要会会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诸葛亮。

九月底的一天,秋高气爽,豫章郡的寒风却吹得百姓纷纷裹衣速行。

诸葛玄正在与侄子诸葛亮商议要事,赵尘的书信便送了进来。

他惊喜而又佩服地看着诸葛亮,笑道:“贤侄料事如神,聪慧睿智,非常人可比也。”

诸葛亮微笑而自信地看着诸葛玄。

只见诸葛玄接过书信,读道:“诸葛太守亲启,近日庐江与九江两郡存在**,尘之大军被曹郡和周瑜大军**,西面江夏黄祖也欲与尘会兵于皖城,皆被尘逐一击退。尘今日来信,一来多谢诸葛太守未与曹、孙、刘三军同流,助尘拿下两郡,二来今后两地接壤,多有往来,还请诸葛太守多多支持。”

落款写了:赵尘敬上。

读毕,诸葛玄感叹:“当初多亏听从贤侄的话,未曾出兵庐江。否则此时赵尘定然领兵而来,豫章郡不保也。”

诸葛亮笑道:“叔父英明。豫章郡久经战乱,先有朱皓想要与叔父抢夺豫章太守之位,后又有笮融夺朱皓之荣,倒是后来者孙策,借助周瑜之谋,平定了扬州四郡,不然此刻的豫章郡也不是安身之地。如今既然赵尘想要与叔父交好,亮建议顺其自然即可。”

诸葛玄点头应允,又问道:“贤侄以为刚才叔父所说之事如何?”

诸葛亮思索了片刻,回道:“叔父,刘皇叔确实是一方明主,但目前家族中已有兄长在刘皇叔帐下,荆州刘景升与叔父有旧,虽然柔弱,但年轻时乃一方英才,又是堂堂汉室宗亲,出师平乱名正言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更何况叔父当初尚未坐稳太守之位时,想要投靠刘景升,不如先入刘景升帐下再做打算。”

诸葛玄听之,频频点头:“贤侄言之有理。”

“既然如此,叔父,不如明日我便出发,前往荆州表明心意。”

“如此甚好!”

诸葛亮希望能先投入刘表帐下,不仅是因为诸葛瑾此刻已经在刘备帐下,若是想要投靠只需大哥引荐即可,不必有所顾虑,而且他还有自己的小心思,自诩一方智谋之士,当然是想要与赵尘有所交手。

若是同为一方,便无法正面交锋。

这是出于一个人的好胜心,也是对于可敬对手最高的致意。

诸葛亮、郭嘉、周瑜,三人如出一辙。

另一边,周瑜大军与孙权大军汇合于曲阿。

至此,孙策逝世的消息才传开来,整个军中弥漫着惊慌的情绪。

大军临阵换主之际,正是其他诸侯虎视眈眈之时。

周瑜一边布置城防,让程普领军驻扎在江乘,挡住西面而来的敌军。

又让**领军驻扎溧阳,以免南面出现混乱。

至于周泰,时刻跟在孙权身边,以防刺客再出现。

整个江东地区,一下子就进入了紧张的状态。

些许居心叵测之人,开始流传有关周瑜的阴谋论。

说是江东是孙策和周瑜两人打下来的,周瑜一系列动作是为独吞江东做准备。

再加上孙策临终前说过一句话:“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所以孙氏阵营里的很多将士内心已然对周瑜产生一定的怀疑,唯独孙权本人,丝毫不在意周瑜在他跟前指挥大军,甚至还将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揽全军。

孙权的信任让周瑜能放手处理军事,仅仅一个月,江东的局势得到了有效稳定。

那些被孙策压制许久而蠢蠢欲动的世家大族,看孙军丝毫不乱,也放弃了叛乱的念头。

张昭旁敲侧击询问孙权为何如此信任周瑜,孙权笑着回答:“子布,当今虽是大汉天下,但已然群雄并起,诸侯纷争。江东水系众多,良田不足,但依旧是富商之地,北面刘备,东面刘表,南面山越,都对江东虎视眈眈。此刻若是军中混乱,受益者乃外人也。江东之地是父亲与兄长用性命征战而来,权虽无父亲兄长行军能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