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靖难之役,皇位争夺

《我就刷个短视频,古人先上瘾了?》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另外一个时空之中,明朝。

朱棣看着天上出现的光影,脸上忍不住露出了得意之色。

"朱允炆,我的蠢侄子,要是你当皇帝,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吗?"

"远征漠北,七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缔造永乐盛世!"

"真没想到朕只是为了证明给父皇看,我也有能力当好一个皇帝,为了避免在九泉之下挨父亲的打,居然就缔造了一个盛世王朝!"

实际上朱棣能力虽然不如李世民,但他的处境和内心的想法,实际上和李世民是差不多的。

毕竟这天下江山是亲**来的,把皇位抢过来了,如果还不好好干,那干嘛要抢皇位?

也因此,他们两个人都还算得上是勤政爱民,治理的天下也还算得上是太平盛世。

不过朱棣开心之后,脸上又出现了落寞之色。

不管怎么说,他终究还是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也不知道百年之后,后人该怎么评价他?

但实际上,朱棣抢皇位也是迫不得已,毕竟朱允炆要削藩。

削藩也就罢了,还对各路藩王大打出手,不是被害死就是被囚禁。

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其实也是为了自保。

"其实这件事情归根结底,还是那一帮腐儒弄出来的事情,要不是他们在一旁煽风点火出谋划策,又怎么会至亲相残?"

想到这里,朱棣内心就一阵生气。

"陛下,臣以为,此事虽非善举,但您乃天子,为保江山社稷,不得不行。"身旁的谋臣姚广孝轻声说道。

朱棣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

他知道姚广孝所言不虚,但心中始终无法完全释怀。

"唉,朕知道,朕知道。"

朱棣叹了口气,目光投向远方:"但愿后人能明白朕的苦衷,而非一味指责。"

姚广孝见状,上前一步,低声说道:"陛下,臣以为,若想后世理解您的苦衷,不妨留下一些记载,说明当时的情势和您的决策之因由。"

朱棣闻言,眼前一亮,猛然拍掌道:"广孝所言极是!朕定当留下记录,让后世明辨是非!"

于是,朱棣下令编纂了一部名为《奉天靖难记》的史书,详细记载了靖难之役的始末,以及他登基后的种种改革和成就。

这部史书不仅成为了后世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成为了朱棣为自己正名的有力证据。

时光荏苒,朱棣在位期间,明朝国力达到巅峰,**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朱棣心中始终有一个心结,那就是他得位不正,担心后世史书对他评价不高。

终于,在朱棣在位第二十一年,他决定再次北伐蒙古,以此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

然而这次北伐却遭遇惨败,朱棣也在归途中病倒,不久后病逝。

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炽继位,年号洪熙,是为明仁宗。

仁宗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宽松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然而朱棣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后世史书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一代明君,也有人认为他是篡位者。

但无论如何,朱棣在位期间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无疑是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同样是明朝。

朱允炆这时候端坐在皇位之上,满脸都是焦急和难以置信。

"怎么可能,朱棣那个乱臣贼子,靖难居然会成功?!"

朱允文自认为,自己已经对这些叔叔们仁至义尽。

但没想到朱棣还是要发动靖难,不仅如此他还成功了,并且缔造了一个盛世。

这让朱允炆格外的恐惧,如果皇位被这么轻松的夺走,那他不仅是整个大明最耻辱的皇帝,恐怕最后也活不下来。

所以不管是为了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是为了自己的小命,朱允炆都绝不允许朱棣靖难成功。

"快宣心腹大臣们入殿,朕有事想和他们商量!"

朱允炆话音刚落,殿外的宦官们立即高声传唤,召请诸位心腹大臣前来。

一时间,大殿外脚步声急促,大臣们纷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