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再次以命进谏!朱元璋大怒!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朱元璋怒不可遏,起身将筷子重重摔在桌上,碗碟随之乒乓作响。

“陈寒,你别太过分!”

“别以为这是你的府邸,我就无法处置你!”

“要取你性命,依旧易如反掌!!”

朱允熥也起身,打算劝阻他的皇祖父。

蒋瓛的手已悄然触及腰间的绣春刀。

夏荷和冬雪则轻轻扯住自家公子的衣袖。

这场对话紧张得剑拔**张,几句言语就让对面的皇帝陛下怒形于色。

他们同样惊讶,为何公子敢于如此直言。

寥寥数语,已将皇帝陛下贬得一文不值。

贪婪无度,毫无条理,剥削百姓...

将如此的指责,加诸于朱元璋这位帝王的头上,他岂能不怒?

蒋瓛此刻更是厉声喝道:“陈寒,你的胆子也太大了!”

“你可清楚,帝王为了大明江山付出了多少心血?”

“你可明白,帝王每日如临战场,夜以继日地审阅文书?”

“帝王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治理国家之上。”

“为了让百姓的生活优于元朝,帝王严惩了一批贪官。”

“难道你不清楚,那些被处决的贪官,尸骨遍野。”

“即便如此,你竟还敢指责帝王贪婪无度,向百姓搜刮,你这是诋毁君主,知不知道这是何等罪行?”

“株连九族的重罪!!”

此时的朱元璋心中满是冤屈。

他为大明王朝的江山。

为大明百姓的福祉。

日夜不停,未曾松懈。

每晚仅休息四个时辰。

可陈寒竟将他描绘成剥削民众的**。

这让朱元璋如何承受?

一时间,愤怒与不满充斥胸膛。

幸亏蒋瓛及时为他辩解。

朱元璋的眼圈泛红。

他曾经也是百姓,深知民间疾苦。

所以他期盼百姓未来的生活,不必再如元朝般艰难。

然而陈寒并未理解他的用心。

甚至说出那样刺耳的话语。

说他与那些压榨百姓的贪官无异。

这让他倍感侮辱。

陈寒反问道:“勤勉就能解决问题吗?”

“只有勤勉没有策略,那只是徒劳无功!”

朱元璋的呼吸愈发沉重。

他似乎已临近爆发的边缘。

但陈寒并未因此而停顿。

他平静地继续说:

“帝王,你要明白,单凭勤勉若真能让国度兴盛。”

“那么我朝不知有多少官员,多少百姓,早就将这片土地治理得井然有序。”

“何至于如今这般百废待兴的局面?”

“而且,你的勤勉,只是让耕田的百姓更加辛勤,让商贾永远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

“你以为将所有人束缚在原地,不许他们离开,就是对你统治的最佳安排。”

“你的勤勉,是要把他们全都禁锢在那里。”

“你以为只要他们种植出粮食,大明就能强大。”

“但你是否考虑过,如今的大明已非昔日的王朝。”

朱元璋瞪大眼睛盯着陈寒。

而陈寒已经站了起来。

“帝王,你仔细回想,汉唐盛世,我华夏为何繁荣昌盛,你以为仅仅是百姓丰收的粮食,这只是原因之一。”

“其次,汉唐之际的匈奴和突厥虽勇猛,却未曾形成统一的政权,无力管辖广阔的领土和民众。”

“反观当今,异族在唐朝的教化下,已具备构建强盛帝国的智慧!”

“瞧那契丹创建的辽国,党项人的西夏,女真建立的金朝,蒙古人的大蒙古国,哪个不昭示着他们的蜕变?”

“他们不再是野蛮的部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吸取了我们农耕民族的智慧,因而强大。”

“即便元朝衰败,他们在各地的强权依然屹立不倒。”

陈寒未提及的是,明朝中期后,大航海时代即将来临,而明朝灭亡后,清朝将引领汉人走向更深的困境。

因此,明初此刻,无疑是汉族屹立世界之巅的最后烛光,若这光芒熄灭,西方将取而代之,华夏将陷入无尽黑暗。

陈寒决心阻止历史重演。

“我们面临的敌人多元且强大,农耕文明已无法主宰,无法抵御这些进化了的对手。”

“何况西部还有一个强大的帖木儿帝国,陛下您在反抗元朝时,应与西边的帖木儿帝国有过交涉,了解他们的力量,我们终有一日会正面交锋!”

朱元璋听完,立刻深思起来。

他在反元的过程中,确实听说过西方有个庞大帝国,那里抵抗着元朝的其他汗国,也曾与东方的反元势力联络。

近来,他派遣的使者去帖木儿帝国常遭扣留,也许正如陈寒所

言,相遇只是时间问题。

陈寒接着说:“西部有帖木儿帝国横亘,北部广袤的荒漠阻挡,东部唯一的海路又被您的禁令封锁,我们清楚周围强敌环绕。”

陈寒的话语让朱元璋的怒火渐消,他开始觉得有些道理。

于是他问:“可这些与你说的百万贯钱有何关联?为何你不肯给我?”

陈寒解释道:“陛下,我想说的是,这钱之所以不给您,并非微臣吝啬,而是提醒您,我们不能再单纯依赖农业。”

“我们必须向商业领域迈进。”

“商业?”朱元璋一听就皱眉。

“我知道您对商贾有所轻视。”陈寒说。

朱元璋却轻轻摇头:“起初,咱确实小看了他们,但见你筹措银钱,又目睹这些人轻易捐出百万贯,咱的观念有所动摇。”

“咱原先并未料到,这些商贾竟有这般财富。”

朱元璋言辞诚恳。

募捐之举和百万贯的捐献,这两桩事对他的冲击难以言表。

他未曾料到,这些商人能富至如此。

当然,他并不清楚,他们的财富并非始于大明,而是经由数朝数代的积累。

陈寒开口道:“陛下,微臣想说的便在于此,你看这张纸币。”

他拿起那张价值千贯的纸币给朱元璋看。

“他们敢于发行,正是因为交易频繁,一贯纸币在百姓眼中已是巨额。”

“但对于他们那样的大生意,动辄数十艘船的粮米交易,大批马车的木材运输,一贯的面额远远不够。谁愿携带成堆的纸币呢?”

“于是,他们自发联合,推出了兴隆号的票据。”

“陛下,您能猜到微臣看到这些票据时的感受吗?”

“是激动不已吗?”

朱元璋不解。

他对经济一无所知,否则也不会做出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

此刻,他唯有专心倾听。

陈寒握着纸币对朱元璋说:“陛下,纸币替代沉重的金银,确是进步,但您尚未领悟其精髓。”

“而这些从事大宗贸易者,他们灵活应对,虽无理论,却做对了一件事——以信誉为保障,存款多少,便发行多少票券。”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