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暗杀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或许真的会出现,因为他的做法确实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

每当提到这样一个话题时,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有意思。

假如换成是吕本他们来处理这个问题,

恐怕天底下的许多官府官员们,各个都会遇到不少麻烦,甚至可能会引发重大的事故呢。

那时候无论怎么应对,都会得罪一大批人。

归根结底,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朝廷给予官员们的俸禄本来就低,

而从商人那里克扣的那一小部分,也成了官场上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朝廷的意思是,如果你们能确保不激起公愤,那就去做吧。

只要保证不**,不惹出大乱子,允许你们有一些灰色收入,以此维持生存,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默许了这个现状。

朝廷默许了,连那些做生意的商人自己也都默认了:在途中会被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因为那是朝廷所需要的。

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事实,但现在陈寒打算改变这一切。

坦白讲,这是一个极其棘手的决定。

估计陈寒自己也没料到,这其中涉及的利益纠葛竟然如此复杂。

不过吕本倒是支持陈寒,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为此,他在前面做了一系列的基础工作。

比如设立五大工厂后,商人们在此进行交易,所得利润的六成上交国库。

国库再从中抽取两成,作为全国官员俸禄之外的额外补贴。

这就意味着他已经预见到未来改革政策中,很可能会削减一部分灰色收入。

削减这部分灰色收入的同时,却又通过国库收入中的两成予以补足。

这样一来,吕本不得不佩服陈寒的策略,这套打法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他所做的每一步决策,实际上都已经充分考虑到整个天下将如何响应。

就拿商人受刁难的事情来说。

大家普遍认为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这种看法已经被广泛接受。

包括官员和普通百姓都认为商人就是这样卑贱的存在。

既然你们能赚那么多钱,而且缴纳的赋税又少,

而我们普通百姓纳的丁口税却那么高,那你们就必须得付出点代价,才能让大家心理平衡。

因此,大家已默认了商人必须支付更高的税费来做生意这条规则。

即使商人想要反抗,也不会有人真正理睬。

现在陈寒又提高了商人们的赋税十五倍。

那自然就需要给出一些补偿措施给人家。

于是他就着手取消这部分灰色收入,疏通流通环节,使商人们不必在路上浪费过多时间。

让他们做生意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缴纳更多的赋税。这样一来,

所有的规矩便清晰明了……

不再是那种灰暗不明、潜藏在内的规矩了。

这样的话,本地的官府和各地的官府之间差别就没那么大了。

商人不会再遇到在这里交十两银子,换个地方又要交十五两,再到下一个地方可能又是十二两的情况,各种标准不一。

这样下去,很多做生意的人根本无法准确计算自己的利润,根据应缴的费用做好规划。

这样一来,所有的环节都被打通了。

即使赋税确实很高。

但那些其他的潜规则环节都已清除干净。

这对商人而言终究是件好事。

毕竟现在一切都明明白白摆到台面上,我该交多少税,一眼就能看清,这样就方便多了。

这么做对商人的确是有利的,

但对于一些富庶地区的官员来说,

就像是断掉了他们的手足。

因为在富庶地区,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的商人,可以捞取更多的灰色收入,当然更乐意运用这些潜规则行事。

所以肯定会得罪不少人。

这就得看陈寒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了。

想到这里,大家都由衷敬佩陈寒,

他竟然敢推行这样的政策。

因为一旦实施开来,

对所有人来说都会产生极大的震动。

一想到这,吕本也不禁感到钦佩:

\"就得看他是否有这份胆识了。如果有胆识,那就放手去做;

若没有,那就是个笑话。

我希望这时能有人挺身而出,对陈寒施加重大打击,

哪怕派人来刺杀陈寒也在所不惜。\"

官场上听说官员遭到暗杀的事并不少,

所以大家谈论起此事时都认为,

如果地方官员真的愤怒了,陈寒遭到暗杀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如果有这样一位勇者站出来就好了……

---

在纺织厂里,此刻陈寒正紧盯着纺织棉布的流程。

他自己本身就是从事还原古代科技的博主,因此对这类事情非常着迷且相当专业。

即便这些机器都按比例放大了许多倍,

但它们的基本原理依然没变。

只见棉花被送入机器内,渐渐变成纱线,然后再一卷卷地成为纱锭。

看着水力纺纱机按部就班地运转,

看到纺纱机能按自己设计的方式运行,

看到无需多少人工就能让纺纱变得如此高效,陈寒内心充满了满足感。

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在指责他,

很多人都学过工业**的历史,不过或许很多人不清楚,

实际上工业**正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那时候,英国的棉纺织业赚得盆满钵满,产业发展特别快。

已经有了很多高级的手工工场,技术娴熟的工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新技术更容易被推广开来。

从18世纪中期开始,棉纺织业率先引入了机器。

在1733年,一位名叫凯伊的钟表匠发明了飞梭,这个创新大大改变了手工穿梭织布的传统方式,让工作效率提升了整整两倍。

于是乎,棉纱的需求量一下就超过了供应,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纱线短缺,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革。

到了1764年,一个叫哈格里夫斯的纺织工人,发明了一台手动式的多锭纺纱机,并且为了纪念他的女儿,将其命名为珍妮机,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然而,随着珍妮机上的纱锭数量增加,动力不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此,钟表匠阿克莱特在1769年发明了用水力驱动的纺纱机,解决了这一难题。

不过珍妮机产出的纱线虽然细但容易断裂,而水力纺纱机生产的纱线虽然结实却又显得粗糙。1779年,织工克伦普敦结合了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创造出了全新的纺纱机——骡机,因其融合了骡子兼具马和驴的特点而得名。骡机能够同时转动多达三四百个纱锭,从而促进了纺织技术的革新。

1785年,乡村牧师卡特莱特在参观了阿克莱特的棉纺织厂后,受到水力纺织机的启发,成功制造出了水利织布机,使得织布效率提高了大约四十倍。这一发明实现了织布机与纺织机之间的有效联动配套,开创了工作流程和技术工艺历史性的突破,也推动了其他产业的技术变革。

现如今,陈寒在他的纺织厂里使用的就是这套水力纺织机和水力织布机。由于水力纺纱机一次能产出三四百个纱锭,所以进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