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将军不如做帝党

《抗清》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战争,拼的是双方的实力。

这个实力包括一切可以动员的战争潜力。

归根结底是人。

明军没有实力。

一没有人员补充;

二没有地盘;

三没有钱粮。

整个根据地如今剩下的区域也就后世几个乡那么大,连兵带民就三四万人,要不是地形险恶早被清军荡平了。

反观清廷则拥有除海岛以外的整個中国陆地。

人口方面,顺治十七年满清户部令各省开展人口“普查”,统计出的人口数据是1920万余。

也就是说现在清占区的人口总数不及后世一个沪市。

继五胡之后,中国进入又一人口极度衰退期。

这个数据是张长庚说的,非常可信。

身为总督级别的高官,当然可以接触到人口数字这个封建王朝最高机密。

当然,各地肯定有隐户,也有匿户、逃户。

比如吴三桂控制下的云贵虽多是无人区,上报给清廷的人口仅数十万,实际不会低于百万。

因为云贵存在大量土司控制区域,这些地方的人口是不可能被清廷统计去的。

包括人口就剩几万的四川也是如此。

大山深处,藏着不低于数十万的逃民。

无法被统计的人口自然无法被利用。

三年前满清户部统计的1920万余人口,就是清廷能够动用的所有人力。

也就是清廷的战争潜力。

人口较明末减少了十分之九,各种土地引发的矛盾自然也就没了。

新的开始,没有战乱的话,自然就有盛世来临。

以前是人多地少,现在是地多人少。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在国初都能有盛世或治世,原因便在这里。

跟生产力没有关系,跟仁政更没有关系,纯粹就是人变少的原因。

清军入关以后不断屠城,不断屠杀制造无人区,看着是想震慑明朝反抗军民,实际也是不想重蹈崇祯后路。

就是不想背负明朝的包袱,因为他们根本无法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

不想跟明朝一样到处农民起义,把人杀掉就成了唯一也是效率最高的办法。

效果无疑很好。

起码在大部分地区,清廷统治已经根深蒂固。

民心也思安。

百姓只想有口饭活下去,并不在乎有没有辫子。

这就导致抗清事业注定走向灭亡。

三四万人口对抗拥有近2000万人口,占了整个中国陆地的清廷,这局面任谁来都不好使。

故而,王五只能选择利用黄龙山大捷打出的有利局面在鸡蛋上跳舞,以自身剃发降清为代价,保全最后的抗清火种。

但是满清政权典型的殖民统治特色,却给了王五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削弱其根本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把八旗,尤其是满八旗变成残废。

京营八旗经黄龙山一战已经彻底废了,穆里玛这一仗损失的就是整个京营满八旗的战争潜力。

十年以内,清廷根本没有能力再动员一支万人真满大军出来。

原因无它,满洲八旗总人口本身就有限。

连同各地驻防八旗算在内,满八旗的成丁人数这会大概就几万人。

燕京的真满成丁数经黄龙山一战后,目前可能都没有一万人。

年龄还小的真满子弟倒是不少,但需要时间让他们成长起来。

因此,本就是青黄不接的满八旗经黄龙山一战,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这一点是得到历史证明的。

吴三桂起兵后,蒙古的布尔尼乘机起兵攻打燕京,结果因为十年前的黄龙山一战导致京营八旗人丁凋零,压根无成丁可用。

怎么拼凑,清廷都凑不出一支兵马来。

没办法,康熙这才采纳图海建议,动员王公大臣家中的健奴从军,这才得到一支五万人的大军,从而缓减了清廷的“用兵荒”。

所谓八旗家奴健勇者,即汉人包衣。

这支由包衣组成的大军后来被图海带到西北平定王辅臣,又分了一支由康亲王杰书带领对付耿精忠,成为东西战场所谓八旗主力。

所以,平定三藩的不管是绿营还是八旗兵,都是汉人。

真满洲大兵,俱不堪用。

图海已经死了,将来康熙是不是还会想到燕京城那几万健仆,王五不确定。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削弱满八旗的战争潜力,动摇满洲在八旗的核心地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