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叛将王耀武

《抗清》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主寨是茅麓山海拔最高的地方,王五置身此间却无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倒是多了几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无力感。

白日“公论”结果是继续与清军战斗到底。

这意味着王五想竭力保全的抗清火种,终将熄灭在三省交界的丛山峻岭中。

敌我实力的差距不是人力和气节可以改变的。

不管明军是往陕西方向打,还是向四川、湖广方向打,都将遭到清军的疯狂围攻。

怕是连后撤百里的四川绿营也会翻脸。

眼下的局面是在王五的“政治”攻势下,除了爱新觉罗外,所有人都想利用明朝,但又不想已经亡了的明朝死灰复燃。

鳌拜肯同意和谈,一方面是想摘清弟弟穆里玛兵败责任,阻止政敌对自己的进攻;

另一方面也是想“养明自重”,延缓小皇帝亲政时间以便继续掌控朝政。

张长庚他们同意和谈,一是被王五俘虏没办法,不谈也得谈;

二也想从中捞取功劳;三则有为自己正名的意思。

毕竟,被俘是件不光彩的事。

谁都想将自己洗白。

张长庚如此,穆里玛如此,那一帮被俘的满洲将校更是如此。

既然兵败责任都推给图海了,那大家伙就齐心协力把明军招抚得了。

皆大欢喜。

郑蛟麟、马宝他们肯助明军,则是为了将来真反清的话明军能与他们联手。

不管哪一方,都不希望明朝真的再回来。

可最后这点明军真要在三位老帅指挥下往外冲,试图脱出牢笼,于任何一方便不再是可利用的对象,反而会是要他们命的存在。

纵是吴三桂这会也起了反清之意,怕也不会允许明军真的跳出来搅局。

因为他比清廷还害怕明朝东山再起。

真要发狠把明军剿了,郑蛟麟不可能不听。

三省清军就属四川绿营最能打。

所以王五这才极力主张和谈,并为之努力了近两个月,谁想最后却是这个结局。

不由很是神伤,有些不甘心。

只不过虽对结果失望,但王五并没有感到愤怒,反而出奇的平静。

散会后独自一人来到主寨东南方向的红崖边,自傍晚开始便坐在崖边。

外人看着可能觉得王五心情低落在此发呆,实际王五只是在反思整件事。

不再以自己的角度看待,而是站在李来亨、袁宗第、洪部院等人角度看待与清廷议和这件事。

得出的结论是李来亨、袁宗第、洪育鳌他们之所以千古留名,为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并不是他们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他们为汉民族留尽了最后一滴血。

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但凡这些人有半点“识时务”,就不会成为后人心目中的英雄。

如此,王五的主张不被接受再正常不过。

因为不管他用什么词汇形容这次和谈,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议和停战的好处,于李来亨他们眼中其实都是一种软弱、妥协,甚至是投降的表现。

茅麓山这边剃发也好,不剃发也好,只要停止同清军的战斗,就表明茅麓山几万军民已经背弃明朝。

如此,还坚持什么?

这二十年的坚持又算什么?

在王五眼中,是战还是和,不过是路线之争。

本质还是同清廷斗争到底。

战与和都是手段。

对此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但那是因为他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有恃无恐。

可诚如洪育鳌、潘应龙二位不会将复国希望放在一个大汉奸身上般,同清军打了二十年的李来亨、袁宗第他们也不可能放下刀枪同清军坐下谈什么判。

因为他们无法预知未来,他们只能着眼于眼前的得与失。

真要同清军议和,他们对得起谁?

又怎么跟几万追随他们的军民解释?

人心一旦散了,再想聚拢就难了。

故而李来亨决意战斗到底,哪怕茅麓山实际撑不了多久。

不是迂腐,也不是顽固,而是气节使然。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活。

李来亨的决定纵是主张议和的韩王也无力干涉,况只是個挂印总兵的王五。

自知无法改变的他轻叹一声,也是心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