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招贤令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赵括又想到唐朝的两税法,还有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最后清朝的“摊丁入亩。”

  这些制度和赵国现在的制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舍人而税地,”整体上一步一步完善。

  但是这些制度却不适合在赵国使用。

  比如摊丁入亩,将丁税平摊入田税之中,国家设置固定额度,统一征收地丁银。

  但是赵国农田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上田能够一年两熟,而下田一年一熟还要轮休,亩产相差好几倍,如果平摊,那些种下田的就没法活了。

  又不可能给所有人平分上田、中田和下田。

  而且摊丁入亩时间长了之后,所有的上田就都会集中到贵族官绅手中,而普通百姓手中只剩下下田,甚至无田。

  满清的制度只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收到足额的赋税,其他的完全不管。

  赵括却不可能这么做。

  而且赵国还有一种清朝没有的特产:游侠。

  本来有口赋,有农税,这些家伙都不种地,天天到处行侠仗义。

  若是取消了口赋,分摊到农税之中,游侠一身轻,那还得了?大街上不全是刘邦这样整天无所事事的游侠?

  哪个君主受得了?

  赵括不会像商鞅一样将百姓牢牢绑在土地上,动弹不得,更不可能扩大游侠的数量,来影响国家的统治。

  “本王突然想到我赵国的税制。一直以来,我赵国的税制都是按地收税,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大家都清楚,而秦国的税制相较于我国的税制显然更为先进……”赵括将商鞅的制度说了一遍。

  “大王打算改税制?”所有人都放下笔凝重地看着赵括,这可是大事啊。

  农税是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来源,任何一个变动都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带来一个强盛的国家,也可能是让一个国家迅速走向衰败。

  任何一个国家改革都会慎重慎重再慎重,甚至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不改革。

  “原来卫鞅改税制是这个原因。”

  魏齐恍然大悟,他一直觉得商鞅的税制很傻,而且极其没有人性,原来自己和商鞅还差着境界呢。

  商鞅的税制从理论上来说是落后的,但是结合秦国的实际情况,商鞅的制度却是最为先进的。

  秦国之所以这么强大,商鞅功不可没。

  “既然商鞅的制度好,那不如我们就改成商鞅的制度,至于弊端,那都是几百年之后的事情了,以后再想办法不就行了。”

  剧辛说道,他对变法改革并不反感,以前在燕国的时候,他也是辅佐过燕昭王改革的。

  “但是商鞅的制度对地少和没有地的流民以及其他从业者非常不利,不适用于我国。”虞信摇了摇头。

  按照商鞅的制度,商人还有游侠等人即便是没有地,但是仍然要缴纳农税。

  除此之外,商人还要缴纳商税和承担更重的劳役。

  这里面很不合理,但是商鞅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所有人束缚在农田上,减少游侠商人之类不事生产者的数量,同时鼓励百姓获得更多的土地去上阵杀敌。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生活在一片屋檐下,东方六国有很多商人和游侠,秦国的商人和游侠却很少,实在是在秦国混不下去。

  然而赵国不一样。

  赵国农业不发达,但是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国内的大商人比比皆是,卓家,郭家……

  商税也是赵国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和商鞅一样重农抑商,赵国的半条命就没了。

  赵国只能重农重商,一个都不能丢。

  “先等一等,还有其他几种制度,大家都听一下。”赵括拍了拍手掌,打断众人的谈话。接着将唐朝的两税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讲了一遍,然后问道:“大家觉得哪个制度适合我国?”

  “都不太适合。”蔺相如皱着眉说道。

  这些制度理论上都很好,但是一旦实施下来就不是一回事了,而且不符合赵国的国情。

  “大王刚刚说的两税制,里面有一项是根据上田、中田、下田征收不同的赋税,赋税的额度有国家下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根据每年的产量征收,或许我们可以试试这个。”虞信想了一下,觉得只有这个制度适合现在的赵国。

  “怎么保证下面的官员不会多征或是少征?如果遇到灾年怎么办?”魏齐反问道。

  “可以根据每个地区最近几年的亩产和总产量,以及附近几个地区的亩产和总产量,分析是否有官员谎报。除此之外,每隔五年重新统计一次上田、中田、下田的亩数,以此来计算对应的租税,对于数值相差较大的地方进行彻查。同时将年景分为丰年、平年、灾年,不同年景收取不同的租税。”虞信说道。

  这种情况除非所有人都疯了,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否则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那如果有官绅下田换上田,上田换下田呢?”蔺相如问道。

  天下攘攘为利往,不要高看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节操,连平原君赵胜都偷税漏税,可想而知其他官员是什么样子。

  肯定会有官绅将自己的上田报成下田,以此来减少赋税。同时为了防止被上面发现,将别人的下田报成上田,总量不变,亩产不变,国家根本发现不了。

  “易地做官,地方官员禁止在本地做官,禁止在所任辖区内买地。相邻的乡县互相监督。”赵括想到古代的易地做官制度,开口说道。

  “如此可行。”蔺相如点了点头。

  这个办法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偷换税的问题,但是已经可以极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了。

  这就已经很好了,蔺相如并不指望完全解决,这不现实,毕竟赵国的征税能力在那里限制着。

  “如此一来,就要派人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并且编户齐民了。”田单说道。

  “重新丈量土地,编户齐民是必须的。之前战乱导致很多百姓流离失所,现在国家稳定,必须将这些百姓重新编订在册,包括之前隐匿的人口和最近增加的河间郡、济西郡、邺郡、陶郡的人口都要统计在内。”赵括说道。

  陶邑被打下来之后,赵括和历史上秦国一样,在那里设立了陶郡,不过只有三座城池。

  “这件事就交给都平君和魏卿负责吧。”赵括对田单和魏齐说道。

  两人一个做过齐国、赵国相国,一个做过魏国相国,对这种事并不陌生。

  中原各国为了更好的征发赋税和劳役,同时也是为了更方便管理,早就编户齐民,实施了“户籍相伍”制度,就是每五户编为一伍,互相做保。

  这个制度最早在三晋实施,秦国在秦献公十年也实行这个制度,后来商鞅比较狠,为了百姓逃跑,在这上面加了一个连坐制,也就是“什伍连坐法。”

  一人有罪,全什升天。

  “诺。”田单、魏齐拱手说道。

  “大王,我赵国最近几年战争不断,国困民饥,百姓面有菜色,臣建议减免一定的租税。”蔺相如拱手说道。

  “那今年就征收半税吧。”赵括点了点头。

  虞信叹了一口气,夏粮本就不多的租税,如今直接少了一半,甚至有的地方租税都不够路上损耗的,只能留在当地等着秋粮一起送过来了。

  “还有其他事情吗?”赵括左右看了看,随口问道。

  “大王,该发布招贤令了。”魏齐缓缓起身,走到大殿中央,俯下身子,郑重地说道。

  早在几个月前,赵括便曾说过发布招贤令,被魏齐所阻,认为时机未到。

  如今赵括携大胜归来,威震天下,已经到了发布招贤令的最好时机。

  “请大王下令。”虞信,蔺相如等人站了起来,异口同声的说道。

  赵王括元年五月初,赵王括向天下发布招贤令。

  广纳贤才,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自秦孝公、燕昭王之后,第三卷招贤令问世!

  赵括直接派出赵飞骑张贴告示,赵国范围之内,所有地方都要张贴,赵国范围之外,每个大城张贴十张,每个小城也要张贴三张。

  短短半个月时间,将招贤令散布到天下各个角落。

  伴随着招贤令一起震惊天下的,是用来书写招贤令的纸张。

  所有有识之士都看出来纸张是一种比竹简更加先进,更加适合的文字载体,书写方便,容易携带。

  不管是对招贤令感兴趣的,还是对纸感兴趣的,纷纷收拾行囊赶往赵国。

  赵括还在全国各地设立招贤馆,只要识字,便可以要求馆中的小吏送他们来邯郸,并且一路上的开支全部由赵国承担。

  不识字也没关系,只要证明有一技之长也可以享受这个待遇。

  ……

  魏国,大梁城东,三间茅草屋立于田中,一位老农在田间卖力的耕着地,汗水从脸颊滑落。

  “这赵国发明的犁还真好用,耕地速度比以前快多了。”老农回头看了一眼翻新的土地,几乎望不到头。

  若是以前,这么多地需要两个人耕一天,现在他一个人半天就耕完了,而且耕的更深。

  “父亲,父亲。”

  这时,一名青年男子大喊着朝田中冲来。手里不知抓着什么,一只脚穿着草鞋,一只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