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有功之臣的赏赐

《我就刷个短视频,古人先上瘾了?》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毕竟明朝立国不久,本来就没有积蓄太大的财政力量。

现在因为边疆的战争,民生更加的凋敝了起来。

想要短时间之内,凑到足够的军费,除了赶尽征税之外,便只有提高各类生活用品的价格,以此来短时间之内获取大量的银钱。

也正因为如此,原本逐渐开始逐渐降低的食盐价格,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飙升。

边疆的战火连天,北方异族的侵扰如猛兽般撕裂了边关的宁静。

京城之内,朝堂上下一片忧心忡忡,朱元璋的额头也刻满了沟壑。

此时的张瀚,身在盐田,耳畔时时传来铁蹄践踏之声,他知晓自己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每一粒食盐,都关系到国库的盈缺,关系到数万将士的生命安危。

他夜以继日地奔波在盐田之间,监督生产,严格税收,确保每一笔收入都能成为抵御外敌的坚实后盾。

可百姓们却不乐意,食盐的价格降下来,他们内心自然是欢喜无比的,可如果价格又提升了上去,那他们是一万个不愿意。

所以一时之间,各地都发生了一些动荡,朱元璋无奈只能再度去喊李善长。

"各地起了一些民怨,值此边疆作乱之际,要是不妥善处理的话,恐怕会引来更大的乱子,你觉得此时该派谁去处理比较好?"

李善长闻言,面色凝重,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考验,更是一场对民心的争夺。

他沉吟片刻,心中已有人选,便对朱元璋说道:“陛下,此次安抚百姓之事,非同小可,需得一位既通政务又得民心之人。"

"臣以为,刘基可担此重任。”

朱元璋闻言,眉头一挑,刘基乃是一位以智慧与公正著称的官员,他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若由他出马,或许真能平息这场风波。

“好,就依你所言,传旨让刘基速速行动。”

刘基接到圣旨,知道他肩上的担子重如泰山。

他深知,这次的任务并非仅仅是说服百姓,更是要找到长久之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带着几名亲信,快马加鞭,直奔最为动荡的地区。

所到之处,不先示以威权,而是先行倾听。

他深入市集,走访乡间,耐心听取百姓们的抱怨与建议。

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刘基发现百姓们最为关心的并非是食盐价格一时的高低,而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厌倦了价格的频繁波动,渴望能有持续安定的日子。

刘基心中有了计策,他决定召集当地士绅与商人,召开一场大会,共商盐政。

大会上,刘基站在众人面前,他的声音平和而坚定:“诸位,食盐乃民生之本,其价之稳定关乎千家万户。"

"今日之议,非为一时之需,而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

他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刘基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包括建立稳定的食盐储备制度,以及设立特别的盐政衙门,监管盐价,防止私运和贪腐现象。

这些提议得到了在场士绅与商人的支持,他们纷纷表示愿意配合官府,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食盐价格开始稳定下来,百姓们的怨气也随之消散。

而在边疆,战争依旧在继续。

朱元璋亲自督战,他的军帐内灯火通明,地图铺满了整个桌面。他的眉头紧锁,心中忧虑着战事的发展。

一日,忽有斥候来报,说是北方异族的首领愿意和谈。

朱元璋闻言,心中一喜,这是一个转机,也许能为大明王朝带来一线生机。

和谈之日,朱元璋亲自前往边境,与北方异族的首领面对面坐下。

两人的对话充满了试探与权衡,但最终,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北方异族答应退兵,并每年进贡马匹与皮**,而大明则开放边贸,允许他们的商品进入大明市场。

和平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百姓们欢呼雀跃,朱元璋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张瀚、李善长、刘基等人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是大明王朝的栋梁之才,也是朱元璋治国安邦的重要棋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王朝逐渐走向了繁荣与稳定。

朱元璋知道,这一切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