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重生1984,从大山养蜂开始》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收蜂队一行七人!

开始是一组。

在经过了两天的熟悉之后。

很快就分成了三组。

养殖棚还没有建好,但采用的是就地过箱的做法。

在收完蜂,挖掘完巢房之后,把蜂王和蜂巢放入到蜂箱之中。

蜂箱则在原地放置,只等养殖棚建成之后,再进行移箱。

这黄石岭,那真是鬼头蜂泛滥。

经常一座山头上,就有六七窝鬼头蜂。

这样一来,效率其实相当的高。

等收蜂队这边熟悉了之后,养殖棚的建设也进入了收尾的阶段。

方鸿安也就撤身回来,对黄石岭那十个选出来的养蜂人,开始了培训。

跟黄小兵他们开始收蜂的时候其实很像,虽然穿上了防蜂服,但在面对那鬼头蜂蜂箱的时候,这些人都有些害怕。

不过,在熟悉了之后,很快也就进入了状态。

鬼头蜂生存能力强,不比蜜蜂那样娇贵,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和繁殖都很快。

黄石岭的山上多昆虫。

食物本来就算是充足。

当然,专业化养殖的话,肯定是要注意科学饲喂。

所以……在野放的基础上。

也要进行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鬼头蜂,在后世的养殖之中,一般分为粉类、果蔬类/树脂类和肉类四种。

在这个年头,肉类金贵,人都吃不大上,就更别说是喂给鬼头蜂了,这那显然不是划算之举。

所以……

这鬼头蜂养殖场,人工投喂的主要是果蔬和粉类两种。

果蔬的话,就是投喂应季的桃、李、青菜之类的。

这些,都不是什么稀缺的东西。

到了季节,花上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收到大把。

至于树脂类.

主要是梨树、板栗树分泌的树脂。

这也只是季节性的物品。

采集也比较耗费人力。

让鬼头蜂自行去采食就行了。

专门收集投喂的话,意义并不大。

最后一类。

是粉类。

主要是两种。

花粉和大豆粉。

这两类是饲喂鬼头蜂的关键性食品。

将这两样按一定比例掺和在一起,也就成了后世用来养殖鬼头蜂的主要“饲料”。

大豆粉就就是大豆磨的。

这东西在山上很容易就能收购到。

而花粉,除了人工采集。

在蜜蜂养殖场,处理那些蜂箱巢脾上的粉脾就能收集到。

这种收集,在建好一号养蜂场,开始教王通他们规范有序的取蜜的、处理巢脾的时候,就已经加了采集花粉这一步。

后续的郑全、杨丽丽、兰淑芳他们……

都是严格按照方鸿安教的程序进行取蜜的。

“一脉相承”下来,到如今,各个养蜂场都已经是积存了有花粉。

这些花粉,正好可以拿来饲喂鬼头蜂……

搞定了安全、又保障了食物和科学的喂养。

在鬼头蜂养殖,其实也就养起来要比蜜蜂还省心多了。

在经过了收蜂、过箱的磨炼之后。

收蜂队的几个人,很基本熟悉了鬼头蜂的习性。

这接下来,方鸿安将整个收蜂队一分为二。

又找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加入了进来。

让留在收蜂队的几个人,以老带新,带领新的队员继续上山收蜂。

从收蜂队中出来的几个年轻人,则开始在方鸿安的教导下,开始学习鬼头蜂的养殖技术。

在这种差异化协作的调节下,两边的进展都相当的顺利。

四天之后。

收蜂队的新人,完全适应了下来。

收蜂的数量,很快就超越了之前的巅峰水平。

养殖这边的几个人,也基本能熟练上手了。

而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也正是方鸿安前世的工友——黄小兵。

当初方鸿安在启动黄石岭鬼头蜂养殖场建设的时候,就很是看好他。

所以把一些事情,直接交予了他做。

像养殖场建设的督导、收蜂队人手的召集、分配……

这些都是方鸿安特意给到黄小兵这边,用来锻炼他的。

目的,就是准备把他当做是未来黄石岭鬼头蜂养殖场负责人的方向来培养。

而黄小波也完全没有辜负方鸿安的信任。

不仅事情办得妥妥帖帖,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极高的专注程度。

充分证明了方鸿安的选择没有错。

在收蜂队和养殖队都步上正轨之后。

与此同时。

养殖棚建设那边,也传来了喜讯。

经过半个月,加班加点、汇聚了整个黄石岭村和石寨坪村集体力量的辛勤建设之后。

养殖棚终于建成了。

相关的配套,也基本完成。

在这种情形下,方鸿安组织黄小兵他们,立即开始移箱入棚。

穿上防蜂衣的保护下,整个过程相当的安全顺利。

在所有的鬼头蜂蜂箱移入养殖棚之后。

接下来,就是对黄小兵他们开展更进一步的养殖培训。

区别于以前单箱蜂的管理,现在则针对的是整个养殖棚的管理。

不过,因为有之前的基础。

这一次的培训教学,其实从技术层面的也并不多

主要是管理和安全方面的。

为此,方鸿安早早就拟定好操作规程和安全准则。

需要的,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向黄小兵他们灌输安全管理的理念。

他们烂熟于心,深深地烙印进骨髓里。

整个实训开展了三天。

在以黄小兵为首的十个人都经过方鸿安的亲自考核之后,方鸿安方才停止了下来。

随后,方鸿安转身找上了杨支书和黄昌达。

经过一番商议,把鬼头蜂养殖场后续的一些事项也定了下来。

首先,这鬼头蜂养殖场的负责人,就交由黄小兵负责。

其他的九人,则分成两班。

一班负责收蜂,一班负责养殖场的日常管理。

两班的人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轮换着来。

把养蜂场这边的事情固定好。

这接下来,就是养殖场这边,需要的另一项重要原材料——火烧酒的供应。

石寨坪村子这一代酿造的火烧酒,较之其他的地方酿制的红薯火酒,在工艺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上一次,方鸿安和王通他们返回到石湾村的时候,特定带了一桶回去。

泡制鬼头蜂酒之后,效果是确实比之前的要好。

按方鸿安的设想,这以后的鬼头蜂酒,也要分成几个档次。

档次最高的,自然是选用高度白酒泡制。

中档次的,则用这种火烧酒来配置。

最低的那一档,则采用原来红薯火酒来泡制。

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主要是为了迎合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乘着时代的春风,这接下来,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物质需求不断膨胀的同时,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对于品质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

摸清这种时代的脉络,提前做部署,还是相当的有必要的。

不过,这么布置之后,也就意味着,这原料的供应结构,也必须得随之变化了。

红薯火酒整个薪县都可以采购到。

就在东岭上,杉木岭、蒋家岭、西冲岭这几个村子产出的,也基本够用了。

高度白酒的话,方鸿安已经在与县里的酒厂对接。

到时候,直接采用县酒厂的高度蒸馏酒就成。

这火烧酒的话,自然是采用石寨坪的了。

但眼下,因为酿制火烧酒费粮、工艺也复杂。

其实在整个石寨坪行政村,每年酿制的产量都并不高。

大部分还是供自家享用,按现在这个产量的话,只能供应一段时间。

要持续满足鬼头蜂养殖场这边的供应,那必须得是扩大酿制的规模才行。

不过……如果放任农户各家酿制,那又势必会造成品控不一,将来酿制出来的火烧酒优劣不均的现象。

方鸿安找到杨支书和黄昌达,那意思也是希望他们村里能统一出面,建造一个酿酒厂。

统一进行酿制。

模式吗,就像后世那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

组织想参与的农户,集体参与,通过技术、原料、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

然后由村委这一边,组织人进行统一化管理,控制酒的品质。

年终的时候,按照酿酒厂的效益,进行分红。

这种新奇的模式一经提出,立即让杨支书和黄昌达都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当初,方鸿安在说服他们在黄石岭办养殖场的时候,就提到过,养殖场办好之后,会从多方面带动整个石寨坪村的发展。

目前来说,养殖场已经建好,通过养殖能带来的效益,他们已经已经估算过多次了。

算是已经有了一番认知。

但此刻,听方鸿安说完这酿酒厂之后,才知道,此前他们估算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