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显身手

《浴血正少年》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1

秋丝瓜,不是他的真名,是村里人起的外号。人长得瘦弱且高高的身架子,看上去象秋天地里头悬着的丝瓜。人走在路上没点精神劲,老实巴交得很。但只要到了船上撑起竹竿或摇起船桨时,就来了精神。尤其在水下,灵活如鱼如泥鳅般。这得益于他从小在父亲的指领下学会了摆渡,学会了游泳潜水。

父亲在世时常年靠摆渡为生,村里只是每到月底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给他们一点补济。秋丝瓜从小就没见过母亲。父亲说早**。实际是与村里一个小伙私奔了。秋丝瓜后来知道闷闷不乐,就此无多话可说,平时也就难得有人与他打讲说话。他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秋丝瓜,过渡哩。”**已为常。

有一年,在秋丝瓜父亲死去一月后的深秋,一个被称做癞头的无赖不知是认为他好欺负还是依自己在这里是个混世魔王,去厂窖镇上玩时上了船取笑了他母亲私奔的事。秋丝瓜听着听着脸色越来越丝瓜色。他不说话只是使劲划着船,来到河中央时,他右脚猛一蹬船帮,船一倾斜,没有防备的癞头骨碌着滚到了河里。秋丝瓜看也不看,管也不管,任凭癞头在水中大声叫骂,头也不回划船上岸看着水中的癞头直乐,他知道癞头会游泳,抽杆烟就看着他乐。

当然后来的事可以预料,癞头上岸后召来几个地痞几乎将他揍了个半死,要不是卢杆和小林过渡去学校时碰上将他们打跑,恐怕他秋丝瓜真成了一条蔫搭搭的掉落在泥土里的烂丝瓜了。这件事,他时刻记在心中,感恩卢杆,便教会他在水中换气呼气。

2

鸡刚叫了头遍,秋丝瓜记着要送卢杆他们过河,很早就醒了,睡不着,起身拿起挂在床头的烟杆朝屋外走去,不是解手而是去看他那只相依为命风里来雨里往相伴十多年的船。这是他多年的习惯,看完船就会坐在船头点一支旱烟吸上几口重新回到屋内再睡到五更天。

一路走着,外面的风吹得好冷,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一哆嗦,好冷二字脱口而出,本想打转回屋取件衣服但已至半程,突然记起今天有一件衣服挂在了王老爹的牛棚里,便直往牛棚而去。

牛棚里象有灯光。秋丝瓜好生奇怪这家主人这么早就开始给牛喂草了,走上前,再仔细一看,不对,里面有好多人影在晃动。

秋丝瓜长了心眼,蹑手蹑脚摸到牛棚边,透过牛栏缝隙往里一看,看到了衣服还在,再一看旁边背对着衣服的人心中不免一惊:“癞头?!”差点喊出声。他不敢拿衣服了,纳闷这些人此刻在这里要干什么?偷牛?可牛还在悠闲地吃着草。顾不得外面寒冷,决定探个究竟,上前几步贴着墙偷听了起来。

只听癞头压着声音:“干不干?娘的,到这时候还红花妹子一样扭扭捏捏。”

“不是我们不干,是我们干不了,我们没枪,人家有枪有炮,哪里比得上他们。”一个光脑袋开口了。

“啪”地一下,光脑袋头上挨了一巴掌:“瞎了你的狗眼,这不是枪是什么,啊,老子的枪一扣**,打倒一大片,他们的枪只能一枪打一个。”光脑袋扭过头一看,见一个高个举起了手中的枪。其实,这支枪不过是一把**,在地方上比较普及,本是元朝人发明的,北方人叫火炮子,南方人叫火铳,这个村里的人家几乎都有,一般用来打野鸭或其它飞禽兔子狐狸什么的。呈三角形或圆形并安着一根一尺多长的木把,一般有三个或六个**洞和引孔,称为“三眼铳”或“六眼铳”,一枪放去便会大面积杀死杀伤降临在地面上的飞禽之类动物。

光脑袋沉着脸蹲下身不做声,拿着一束稻草在手中搓着。

其他的人却开始嘀咕了。

有的说自己是旱鸭子,有的说从来没干过这件事,有的说怕老婆骂。

癞头见此情景,心中气恼得很。心想**怎么找了这群窝囊废,尽他妈扫老子的兴。表面又不好发作,怕引起众人反感,只得解释这次决不是去送命而是去发财的,反复强调押运的只有二个**,没什么可怕的。他说了事情的原委。

半月前,偶尔的机会在省城喝茶时从旁人嘴里听到近日省城各界人士在自发组织募捐,募了不少财与物,准备集中运往常德城,听说还有金银珠宝,用一个保险箱装着。听了消息,他悄悄溜到码头看了,有人把守不得进去。恰巧看到有二人抬着一箱子上了船。仔细一看其中有个人是他以前认识的朋友,外号“牛筋”,是专门负责船上机器的。心中一喜买了点心晚上去了“牛筋”住处,好说歹说硬是以事成后各分五成把他说通了。“牛筋”告诉他船大概二周后会经过癞头家乡的水路。癞头便马不停蹄回转召集了他们,说让兄弟们发发横财。

光脑袋听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不是象以往只**过往商人的货物。光脑袋顿时又大了,脑门仿佛比先前亮了许多,他的脑门冒着汗水,是吓出来的。“这可不、不行啊,得掉脑、脑袋的啊。”结结巴巴说着就想开溜。被高个拉住了,用枪抵着他的脑袋,二眼凶光。光脑袋象遭了霜打的茄子,顿时蔫了。

“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什么也别说,先

作准备,等船一到就行动。我们兄弟几个有福同亨,有难同当。”癞头狠狠地说完后又转头对另个人说:“木弄子,你准备好凿子,锤子,到时给我把船底凿穿就行。还有那个东西带来没有?”木弄子说带来了。

秋丝瓜看得清楚,被叫做“木弄子”的是本村木匠,只能修补一些简单的农具和船只,技艺不精,没人请他。后来,好几年不见,不知他去了哪里?没想到今晚在这里看见了他,更没想到他跟上了癞头。他暗暗“呸”了一下,不知道“木弄子”在外面到底在干什么。

其实木弄子见村里没他的活计,便只身到外面闯了几年,没找上好工作,倒是跟一些江湖骗子学了点骗术,尤其能精通制作一种叫“夜来香”的蒙药。这种药有一种清香的气味,撒放在路中或草丛里,有风的情况下更佳,它的粉末会随风扬起,没风的时候,效果不太好。药性很强,如果闻到至少得三个时辰才醒,没有解药的话,只能自然醒,不过对身体没什么伤害,人就象熟睡一样。癞头问的就是这个。

当然,秋丝瓜不明白,只明白他们想要**,打的不是一般商船劫,是抗日物质,这事非同小可。不行,得告诉李保长去。弯腰往后退时意外拌了一根树枝,发出了声响,把牛棚里的人吓了一跳,秋丝瓜自己也吓出了一身冷汗,扭头撒腿就跑。

癞头急忙追出来,见道上一条黑影在奔跑,他抢过高个手中的铳,瞄准了前面的黑影,扣了板机,啪,**里却没有冒出火花。高个笑着说,没装**。气得癞头大骂不止,等装好**却看不到人了。高个问要不要追。癞头说不追了,追了也追不上。出现这样的意外,让癞头的头大了,担心今天事情会走漏消息。但癞头毕竟是癞头,气过想过之后,决定改变行事了。他说:“不能在此久留。走,我们到下游的芦苇里去等,高个,光头,你们去找几条船,到这里来接我们。”

高个与光头沿着河道寻船去了。

外面冷,癞头与其他的人又躲进牛棚,将秋丝瓜的衣服取下穿在身上,倒在草堆上眯上了眼睛。其他人手拢着双手在原地剁着脚哈着气。

初秋的乡村黑夜的确冷。

3

秋丝瓜一路狂奔直到李保长家门口,引来李保长家狗的长吠。他倚门倒下了,狗叫声变得更加连续与急促,惊动了熟睡的李保长和小林。

李保长好生纳闷,打开门见倒着一条身影,认出是秋丝瓜,赶紧和小林把秋丝瓜弄到屋内,放在床上用被子捂着,见秋丝瓜双目紧闭,掐了他人中,秋丝瓜醒了。

秋丝瓜一醒,急促地将他看到的情况说了。李保长一听,感到惊讶。连忙叫小林喊卢水生,自己与秋丝瓜继续聊着。

不一会,水生来了,同来的还有卢杆。

水生问秋丝瓜他们有多少人,秋丝瓜说有七八个人,大都是本村和邻村的人,还说他们有铳。最后他说他们正在王老爹的牛棚里,要他们快去。水生问李保长县里有没有告诉过他运送抗日物质这件事,李保长摇晃着脑袋说没有。水生又突然想起晚上在耿营长那里看到有通信兵进来送公文的情景,**与这事有没有关系,他说要去耿营长那里问一下,让李保长先带些人去牛棚。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阵阵脚步声,出门一看,一队**正小跑经过李保长的屋前。李保长认出了一连长,叫了他。一连长听有人喊,命令队伍原地待命。李保长刚开口说了有人要**省城来的抗日物质船时,一连长便大骂谁有这狗胆,娘的,想找死。水生问一连长是不是有这么回事?一连长说,有这么回事,耿营长昨天告诉了我,让我带这些兄弟出来巡逻,还真遇到了不要命的小混混。他问牛棚在哪?卢杆说他知道,可以带他们去。秋丝瓜惦记那件衣服也想去被李保长拉住了,说:“你身体不行,在这里歇着。”秋丝瓜只好对卢杆喊着要他把衣服拿回来。水生要去也被李保长拉进了屋,说那是**的事就不要去凑热闹了。

4

高个和光脑袋回来了,说找到了二条小船。癞头随即和其他人向河边走去。路上,高个说,本来他们在秋丝瓜的渡口找到了他的船,但把船刚推入水中一半时发现船底进水,吓得他们只能放弃。原来秋丝瓜担心他的船被偷,便在船底凿了个洞,收工回来便会将塞子带走。光脑袋说,有些船一到晚上就会拖上岸被稻草盖着,高个与光头便挨个掀着草堆,算这些家伙走运,还真找着了二条船。

癞头大喜,吩咐木弄子给每人分发一粒解药,众人吞了。木弄子在牛棚周边及附近的路上撒上“夜来香”。一切做完后,癞头说:“天助我也,兄弟们,好好干。上船。”光脑袋问癞头,为什么不在这里等待还要跑到下面那么远的地方去,上游不是也有苇子吗?癞头骂了他一句“蠢猪”后带众人分乘二只船向下游划去,直到后来光脑袋他们听到上游苇子方向传来阵阵**后才清楚癞头的用意,不得不佩服癞头的头脑。

过了四更,天色依然漆黑。这时,只听牛棚里“嗵”地一声响,那头牛猛地倒在地上,“夜来香”的药效来了。

卢杆与小林带

着一连长正朝此奔来。小林没有经过多少的训练,身体渐渐地不支,卢杆照顾他也落在后面。

一连长跑着跑着,看到跑旁河口上有一片茂密的芦苇,示意士兵停止前进,命令二个士兵去芦苇里看看,但隔着一条水带,无法靠近这片芦苇。一连长把他们叫回,心想在这里面伏击任何来往的船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或许这些**就在这里?他命令士兵一字排开,对着芦苇丛开了火,可怜了那些栖息的鸟儿不知怎么回事便纷纷扬扬掉落在水中**,有些惊恐地叫着扑打着翅膀向空中飞去,悲鸣地盘旋在芦苇上空。

急促的**震醒了村里熟睡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从床上起来,以为日本人过来了,有些胆小的惊惶失措带着一家人跑进了自家地窖,一些稍许胆大的人在隔着门缝朝外探看。

突如其来的**把落在后面的卢杆和小林吓住了,下意识扑倒在地,捂着耳朵,**没有停,一连长他们打完芦苇的这头又返回朝另一头的芦苇丛猛烈射击,射击中,看到扑倒在地的卢杆和小林紧张害怕的模样,哈哈大笑起来:“熊样。怕,就回去,别跟着我们,来人,把他们送回去,省得老子操心。”

卢杆一骨碌从地上跃起,挺直身板说:“谁怕了,我也打过枪。”

“我知道,你们乡下人啊就会玩铳那个玩艺,在我们北方那叫火炮子,比你们强多了。去去去,不陪你们玩,你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来人,叫他们滚蛋。”

上来二个士兵将他们轰走了,卢杆窝着一肚子火,转身朝来时的方向走去,小林无奈,跟在他的后面。

一连长见他们走了,骂了一句臭小子后一声命令带着队伍直朝牛棚方向跑去。

5

就在卢杆被一连长激怒回去快到家的路上,遇到了李保长和水生,还有秋丝瓜和龚秋。原来,他们也听到了**。李保长和卢水生担心自己的儿子便急急地过来了。见到心情不顺的卢杆拉住他问是怎么一回事?卢杆不开口,还是小林将情况说了。李保长和水生听了哈哈大笑。

水生磕打着卢杆的脑门,说:“你啊,自己出了丑,还怪人家,我看,一连长骂得好,茄子一样,还象什么男子汉?”

卢杆辩驳说是第一次听到不像铳的**,要真到了战场就会习惯的。水生一听不高兴了,骂他没出息,想听这种声音,要听这种声音就得上战场。

水生刚一说完就后悔了。今年上半年,耿营长的部队招兵,卢杆想去,水生不同意,卢杆便找杨老师说,杨老师曾到过他的家做过工作,但水生就是不同意,就卢杆一根独苗,卢家还要靠他传宗接代,枪子不长眼,哪天儿子被撞上,他得后悔一辈子。他的心中就只想让儿子成为一个文化人,有学问的人,将来有出息去省城谋个有头有脸的职位,他就心满意足了。

这次狗伢子参了军,老在卢杆面前穿着军装甩来甩去,让卢杆不舒服。

卢杆听父亲说到了要上战场这事,高兴了,他说要得要得。

一见儿子提起这件事就兴奋,他扬起拳头朝儿子挥去,被李保长拦住了。李保长连声说:“细伢子不懂事,不懂事,你别朝心里去,啊。不知一连长那里的情况怎样了,要不,我们去看一看?”水生一听,顺李保长的意下了台阶,狠狠地瞪了卢杆一眼后就顾自往前走,李保长示意小林和秋丝瓜招呼卢杆一同前往。

天色已渐渐显出白光。鸟儿在树上飞来蹦去啾啾地发出欢快的咕鸣声。

一行人来到了牛棚前,被眼前的情景给震呆了。

牛棚内除了一头牛外,还躺卧一连长他们。李保长他们一个个地摇晃着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就象睡着了似地打着鼾声。水生看着周围的情形,再看看牛棚旁一簇簇蔫蔫的草叶明白了。先前跟师傅学武时,师傅告诉过他,江湖上有一种**药叫“夜来香”。施放出的气味带有夜来香的芬芳,这种药的最佳效果只能维持十分钟,过了便无效。卢杆他们在路上耽搁没有受丝毫影响。这时,秋丝瓜才明白癞头对“木弄子”说的东西就是**。

令李保长更可怕的是发现他们的枪都不见了,忙叫大家去周围找,可在附近寻了个遍,牛棚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着。水生说:“不要找了,肯定是癞头他们拿走了。”

正如水生所说,枪确实是癞头他们拿走了。就在他们离开牛棚正向下游方向去时猛然听到上游芦苇丛方向,也就是距牛棚不远的河边传来了一阵**,他们吓了一跳,众人冷汗直冒,心中庆幸走得及时。正当这些人夸奖癞头时,癞头对高个说:“高个,你们去牛棚那里取枪,估计这时候他们全都睡了,木弄子,你说,是不是?”

“是。大哥英明。”站在他身边的木弄子答道。

另一船上的高个领命带人重新返回牛棚,果真见牛棚里躺下不少**,喜出望外,飞快地从他们身上、手中取下**,又飞快地跳上船与癞头会合。

当癞头看着手中的枪时,高兴得二眼眯成一条长长的线。但他不知如何用,其他人也是,只有高个还略为懂一点。他把每支枪的

弹匣取下,看到的都是空的,众人皆傻眼,垂头丧气将枪丢入河中。高个懊悔匆忙中忘了搜身。癞头拿着一连长那支驳壳准备丢弃时,看了一眼还是没舍得丢,往腰里一插,愤愤地骂了一句,**。随后往下游而去。

此时,在牛棚周围的人不知道癞头他们的情况,也不知他们去了哪。秋丝瓜的船还停靠在岸边。**的丢失,使每个人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不知如何是好时,水生说:“既然这样,我们先把一连长他们送到营房去,见见耿营长再说,反正省城的船也没来。”

大家手忙脚乱把一连长他们抬上船。李保长和水生嘱咐龚秋也上船,帮下秋丝瓜。水生看看天色,见离天亮差不多了问卢杆要不要去学校?卢杆说要去。李保长开口了:“只怕秋丝瓜不能载你们过河了,没时间,你们去下游渡口看看有没有船,有,就自己划,没有,就算了,今天就不要去学校了,折腾一整天,没休息好,回家补睡去。水生,你说要得不?”水生没回话,瞪了李保长一眼,他不愿意李保长为他作主,径自一人往回走。李保长知道水生的脾气只是笑笑没理他。

卢杆说,今天非去学校不可。李保长说,那你们快去,路上小心点。我去追你老爹那条犟牛去。

6

李保长说的渡口,周边只四五户人家,都是靠作田而生,不会捕鱼,他们从**山里逃荒过来,很少与本地人打交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老老实实耕耘,收获后再去厂窖集市上换一点生活品。李保长考虑到他们离秋丝瓜渡口太远,挑着满满的东西辛苦,征得村民同意,砍伐了几棵树做了一条划子船给他们用。

船在。上了船小林摇着桨。天快亮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