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府兵

《新战国七雄》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一声令下,十多万将士迅速开始忙碌起来。在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军士们开始收拾打包。

营地中到处都是忙碌的人影。

前军的一名普通小卒凌武成正在检查各类行装。当年李卫公灭亡**厥一战,凌武成也曾跟着来过云州,对附近地界颇为熟悉。

不曾想再次光临此地,却是跨越千年。

都说唐人胡风甚炽,在凌武成看来,千年后的大同城才担得起这四个字。

大唐只是沾染些胡俗,这里倒好,连发型都变成了胡虏一般。

各类风俗变迁不消说,便是气质上也完全两个样。

按说大同挨着草原,当是个武风浓烈的地方,当地人能开得弓使得枪的却不多,更别说列队而战了。

普通农人一般只是在与邻村抢夺水源之时会拿起锄头木锨展示下武德,富户们更是不堪,整日里只知道抱着书本熟读孔孟,鸡都杀不得,更别说拎着刀子**了。

如大唐般,世家子弟箭术差还被人羞辱的风气这里是根本看不到的。

各类物品在凌武成面前摆的满满当当。

跟很多朝代末期身着单衣拿根削尖的长矛就拉出去凑数的炮灰不同,但凡精锐,身上都少不了种类繁多的制式装备,而唐军,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凌武成只是一个普通的**兵,却装备有盔甲一套、**一根、横刀一把、**一把备三条弓弦三十支箭、短刀一把、鞋三双、毛毯一条,还有什么锉刀、钳子、钻子、药袋、火石袋、盐袋、磨刀石、皮带、大衣、单兵帐篷等等。

这些还是只是管理条例上要求的基本装备,很多士兵还会另外自行采购锤子、马槊等武器装备。

除了单兵装备外,每火(10人)还需准备布槽、箩筐、斧头、钳子、锯齿、锥子、药箱诸多器物,说是武装到牙齿毫不夸张。

虽然看上去和明军户差不多,都是闲时为农战时为兵,但唐府兵的专业程度可比可怜的明**户强多了。

从经济水平上来说,唐府兵是中产阶级,明军户是贫民。

“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没点经济实力,想当府兵都没资格。

论田产,唐府兵一丁百亩是妥妥的富农甚至小地主,明军户一人不过五十亩;论赋税徭役,府兵均免,军户却比民户负担更重;论社会地位,基层府兵要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点充,是良家子,地位高于普通民人,而军户,想跟民户结亲都被嫌弃。

较宽裕的生活条件保证了府兵的营养水平。足够的食物摄入才能支撑高强度的军事训练。

唐初府兵承接魏晋南北朝和隋末唐初数百年乱世,多是几代行伍,武德充沛,对于战争学再熟悉不过。

军械上,除了盔甲由国家提供,其余刀枪弓矢皆需自备。

家境优越,在这些保命的东西上面自然也舍得下血本,比明代劣化版府兵的苦哈哈军户们的装备要强多了。

从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武器装备上来说,唐军较之明军都占有优势。

而战斗欲望上,唐军也更胜一筹。

与秦汉二十级军公爵类似,唐朝也有完善的军功制度,共十二等,按功劳大小授任勋官。

勋官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私田,子孙**,皆免课役;可以转任叙官,正式踏入仕途;可以得到相应品级的散阶;可以入中央官学;子弟可以靠门荫入仕。

如此多的好处,也怪不得中产阶级的府兵会孜孜以求。

听从号令奋力搏杀可得一份好前程,怯懦畏战连累家人,府兵们的战斗意志自然也有保障。

要说吧,明初军户们虽然待遇差些,但战斗欲望也是相当强烈的。

因为一旦立下军功,奖励也很丰厚。老朱对跟着自己打江山的部下那是相当的好。

不是反话,这里的部下是指那些军队中层,而不是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公爵侯爵和苦哈哈的底层。

明代的指挥使千户百户们可都是能**的。这是多大的恩典。

先别管这么一来,那些军N们会出现多少废柴,至少还是很能激发战士们的立功欲望的。

但与府兵一样,仅限于朝代初兴,国家还有足够的利益能够分润给大家伙的时候。

三五十年一过,国有土地私有化,中央就拿不出更多的廉价胡萝卜去激励将士们,只能选择烧钱的募兵了。

到那个时候,大明朝真正尊贵的就只有文人士大夫了,武将就算做到总兵也还是丘八一个。

你就是戚继光李成梁又能如何,跟张太岳这样的文官有可比性吗?

所以有点身家的都花钱学习八股文考科举了,谁会这么想不开把余钱拿来买肉食兵器打熬力气**练武艺?

至于没钱的,穷逼还想立功?

人家一身铁罐头,你饭都吃不饱的麻杆,拿着个削尖的木棍就想收人头,做梦都不带这么没谱的。

所谓厚奖重罚,奖是没戏了,罚总能有点作用吧?想太多了。

拖家带口,自然怕祸及家人,穷鬼军户光棍一个,劳资怕个鸟啊。

临阵逃脱又怎样,大不了钻山里当土匪快活两年,也比一辈子挨饿,最后不知道死在哪个凄风惨雨的夜晚强。

总体来说,对比军人素质,便是朱元璋开国的时候也比李世民麾下的六十万府兵差不少。

明末更是和唐末没法比。

虽然同样都改成了事实上的募兵制,但即便有大炮**的优势,藩镇麾下骄纵的丘八一样能把崇祯那几十万缺衣少食的乞丐军打出屎来。

当然,任何兵制总有其优缺点。

随着大唐国土日渐广袤,府兵征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经济上的负担越来越重。

土地兼并之下,符合府兵标准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少。

而人口不断增长下,政府手中也没有足够的田亩赏赐。

比如开元年间户籍残卷记载的十二转勋官正二品上柱国曹仁备,应受田三十一顷八十一亩,实际只受到六十三亩。

不光财富大大缩水,便是社会地位也开始下降。“身应役使,有类童仆”。

与汉代爵位泛滥一样,高宗、女帝、玄宗时期授勋者众,安史之乱后,更是泛滥。

光有个虚名,勋官的实际利益却不能落实到位。

民众一如汉代面对得爵一般,把勋官告身当成了擦屁股纸一样的玩意儿。

虽然在玄宗时彻底消亡,但在贞观年间,府兵的强悍还是毋庸置疑的。

隋末战乱空出来的大片土地保证政府有足够的兑现赏赐的能力,历经数百年乱世锻炼出来的军事传统在民间保持的很好,近年来的多次大战也让军中多是实战老兵,军事素质之高,在整个封建时代绝对属于第一梯队。

而这支精锐的军官团也是第一流的水准。

数百年的战乱,打造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些关西健儿们从小就要接受系统完备的军事教育,一如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们,父子三代从军在这些人眼中根本就不是什么值得一说的事情。

险恶的生存形势、频繁的战争让这些军事贵族始终保持着警惕。

凌武成平举**,眯起眼睛测了下曲度,顺势耍了两把,放在一旁,又取过弓弦,试了试弹性,将羽箭一支支抽出,看看是否平直,羽毛有没有破损。

磨砺一番钢刀后,最后把目光落到了沉重的扎甲上,甲片明亮,在初春的阳光下泛起寒光,显示着毋庸置疑的防御能力。

很不错,武器装备状态都很好,各类物件也没有破损,不需要拿给随军工匠维修。

凌武成满意的点了点头,正要捆扎起来,却听见不远处一声大嗓门高喊。

“孩儿们,快来迎接乃父!”一个红光满面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