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12 寇准请亲征

《[八贤王]流光相皎洁》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朝会日。

隔着一天休沐,御史们终于得到准确的信息,这次是打算参当今丞相,寇准。

都知道平日寇相为人谦虚谨慎,宽容大度,也和他们一样,能够直谏。

先皇曾经说过,“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但毕竟寇相平日自有忖度,大多数御史因一份敬重,还是打算先观望。

另一些人则磨拳霍霍要上了,毕竟这不是他的一言堂。

更何况,他直谏多年,总会得罪不少人,若不是简在帝心,为人刚正,早被咬了下来。这次落下这么个把柄,不试试怎么行。一次离间没效果,十次百次,总会像曾参杀人一样,官家没准就信了。待疏远他之日,总可以再把他参下来。

说寇准简在帝心,那可是由先皇说起。

先皇虽因别事迁怒寇准,罢为青州刺史。但寇准走后,总是不开心,问旁边的人,寇准在青州会不会开心。

当时总有不想让他回来的人说了,得陛下恩典去治理青州,应当是开心的。

第二次先皇再问的时,大家都看出来,这位“魏征”不会被罢免太久,自然而然给了先皇台阶下,答道:“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

先皇得了这个台阶,下面的人都说陛下思念寇准,听闻寇准每日喝酒,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在想念陛下呢。

自欣然召寇准回,拜参知政事。

一回来,先帝便问了一个问题,传位于谁。

在这个问题上,若是一不小心,这参知政事变回青州刺史,也是很快的事。

寇准倒是气定神闲,先说,陛下为天下择君,无论是问中宫还是问近臣,都是不行的,应该是众望所归之人。

先皇才问,当今是否可以。

寇准的回答是:“知子莫若父。”

其实他也就是摸准了皇上的心,皇上说是谁,那便是谁。这等忠君心思,并且不留把柄的习惯,不怪他能叱咤两朝。

除了这事之外,当今一开始便重用他,直接迁了工部尚书,也是有原因的。

当初立皇太子时候,从太庙回来,众人拥道喜悦,说是少年天子。

此时皇帝毕竟年老,看到民心有向,总有不虞,便问寇准,人人都向着太子,置他何地。

这等诛心之语,若应对不好,不是寇准的问题,更是太子的大问题。

太子年少,皇帝垂暮之年,没有人会不怕死亡的临近,这也是多数皇帝和太子的矛盾所在。看着年少之人,怕大权旁落,所以才会更加提防,一不小心,太子被废的例子并不少。看汉武帝英明一世,不还是废了太子刘据。

但寇准却说这是社稷之福,人们拥护的是皇帝的决策。

后来先皇将这事说给各人听,并和寇准大醉而归。

这场危机,就消弭于无形了。

因此官家对寇准的信任不是一般人能够动摇的。这一些人只能试图用侵蚀的法子。

果然,朝会不久,就有人向寇准发难。

官家听了,有些难以置信,但也问寇准,为何没有一早奏来。

寇准倒是不紧不慢,说:“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说的是,陛下如果想击败辽军,五日就可以办到。

底下倒是议论纷纷,武将想着谁可堪此任,文臣更是观望,若不是已有腹稿,不会如此。

官家倒是欣喜,便让他说来。

“请陛下亲征。”

这一句话,就像泼水入沸油,底下议论纷纷。

很快便有人出列,说这历来和辽国仗打很多,就算辽国萧太后及辽皇亲征,也不必放在心上。

以安危为重,不需要亲征。

说得文雅一点,便说是:“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边关。更何况天已渐寒,辽人不能久战,坚守即可。”

这就是说,陛下您不必亲自上场,辽国打过来,没有理由,上天不会帮他们的。只要陛下您派遣将领死守就是了。

反正辽国一年准备入冬,秋收的时候,打过来,抢点粮食不很正常嘛。

眼看着就要入冬了,想来辽国的人也不敢继续打下去。只要守着,他们自会退走。

当然也有人考虑到军心问题,坚持和寇准一样的立场。想请陛下亲征。

最后吵做一团,官家不得不先退朝。

参寇准的事暂时不了了之。

从始至终没发言的赵元俨还是安分当着背景板,他看着寇准不着急的样子,心里也在想着这事的利弊。

这次早朝乱成这样,回府的时候自然是晚了不少。

刚进书房,便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