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拾玖 升迁

《饮水》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cc

太尉王宣自从重新掌握权柄后,曾经亲近大将军而疏远太尉的皇帝十分恐慌。他本就没什么才干和主见,之前跟着大将军如何放肆,现在就有多懊悔。

该如何挽回呢?

皇帝身边无人可用,只能自己想办法。

他先是任命太尉王宣为丞相,王宣固辞丞相之职不受。过了数月,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王宣又固辞九锡。

升官加爵都被王宣推辞不受,皇帝命他在京兆立庙,每当有大事,还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

换作其他人,早就被这礼贤下士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可王宣是谁,他官场沉浮多年,什么风浪没有见过,早就修成了千年的狐狸。

礼贤下士,那也得是能力地位都远高于自己的人用才有效果。这黄口小儿,妄想拿皇权来约束自己,何等可笑。他会忠于先皇,可现在嘛,这皇位,也该换人来做了……

王宣一面大胆从寒门提拔人才,又奏请罢修宫室,节用务农,使朝堂为之一清,博得天下人的好感。但一面又以剿杀、□□的方式削弱宗室力量,为日后篡位打基础。

这些暗潮涌动,并没有影响到在温县的郑植。

在经历了最初的挫折后,他一心扑在了公务上。

因他做事向来拼命,样样都要做到自己的极限。不论是之前读书、带兵,或是现在为官,在其位谋其政,他不允许自己得过且过。

王宣私德如何,他不在乎,当初除了把何魏得罪死无路可走,王宣的政绩军功都让他心服口服。

譬如屯田。王宣在地方上兴屯田、冶铁,穿成国渠、广槽渠、筑临晋坡,大有建树,使得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郑植也很赞同。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事是最大的事,百姓若是能丰衣足食,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而他认为,要使天下享足食之利,需要有全盘规划,看看到底“若干人为士,足以付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千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注1)”,其余的人都应该去种地,不让一人游手好闲。这对于在天灾人祸频发的情况下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无疑十分有建设性。

而在如何耕作上,他主张精耕细作,少种多收,并且还很强调农田水利,认为只有兴修河渠、引水灌溉,来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才能真正提高农田产量。

他思考问题,既有主张,又有具体方法,自从来到温县这个块宝地,就四处开辟荒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政绩斐然。

郑植忙着公务,杜烨也没闲着。

自从经历过被挟持的事后,她觉得自己的心境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磨炼,久未有所进益的书法也有所突破。

如果说以前杜烨的字写得好,是因为有梦中见到的碑林作为参照,集采众长。而如今,她的字风骨凛然,妩媚与险峻并存,可以说已颇具气象,凡见过之人莫不称赞。

但杜烨却仍以一颗平常心过着悠闲的生活。

王昙与她隔案对坐。小人儿笨拙地拿着笔在纸上涂写,杜烨则笑眯眯地指点着他的运笔,心里满满当当都是要培养出一个神童的成就感。

明亮的日光透过窗棂,在苇席上勾勒出菱形的光斑,将两人映在其中。郑植回来,看到的就是这样温馨的场面,只觉得满身的疲惫都消失殆尽。

王昙见父亲进来,起来请安。

对于王昙的教养,郑植也很是重视,与杜烨的分工便是一个教学问,一个教书法。

他认为学问不在于背了多少文章,而在于是否有坚定的意志,干一番于国家有利的事业。

但王昙年纪还小,所以今日便给他讲了唐尧、虞舜、伯夷等人的故事,希望他能有远大的抱负和高尚的情操。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注2)”

王昙听得一知半解,但还是努力记下父亲的教诲。

单就记性这一点上,王昙好似遗传了其生父的天赋,只说一遍便能牢牢记住。

可明明王昙与与郑咸并非亲兄弟,两人喜文厌武的毛病却如出一辙。

王昙只会读书写字还远远不够,若想替父平反,首先这瘦弱的身板就要持之以恒地加以锻炼。

“阿云,累了吧,随为父去院子里休息一会儿。”

听了郑植的话,王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171shu.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